詢問Perplexity:「許多AI巨頭已用AI取代員工是否代表著可行性很高?」它的結論是:

儘管市場常以「裁員+AI」的標題強調科技巨頭行動,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企業都認為該策略在任何情境都高成功率。真正在大規模、跨部門範疇穩定創造預期 ROI 的僅約 16–26%。成功案例通常聚焦於高重複性、可量化的流程,並搭配「人機協同+分階段試點」的策略。同時,組織變革、資料治理與再培訓是決定最終成敗的核心因素。

因此,科技巨頭的裁員消息更多反映出「他們認為在特定流程中值得一試」,而非全面認定「以 AI 取代人力即可穩賺不賠」。在考量自家組織是否採行類似策略時,應先評估業務特性、技術可行性與內部變革能力,再決定是否值得大力投入。

從2025年初就針對「自駕車的膨風行銷」提出的警告可以看的出來,輝達/黃仁勳,是比較務實的AI工作者。

去年開始出現許多與AI工具相關的研究報告的結論,也只是點出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:人類只要自已不思考、一直偷懶…就是會愈來愈變笨或簡稱「退化」?

而在人類世界,也常會出現詢問朋友、同事、甚至專家/醫生…問題,卻給了個錯誤/不適用自已的答案的情況。(所以,像重大醫療決策時,多會再找第二意見)

其實,近期的報導太亂,正反二面研究報告與意見都有,但我覺得這類型「新時代工具」對資深的工程師來說其實就與新的程式語言、整合開發、開發方法論…一樣,多年以來都與許多「故事」有類似的情況。

目前認為最適合拿來作比喻的故事,是李安的《臥虎藏龍》

就算你拿到了最強武器「青冥劍」,但在「江湖」上行走時如果無視現有規則,只會得罪所有人、弄的一團亂而已;工具永遠只是輔助,重點還是在使用的人與使用方法。當然,給懂的利用的「適合人選」,才會是最好的情境。

劇中一幕,是李慕白在教導玉嬌龍時,一邊動作一邊唸給玉嬌龍的是「道德經」,重點教的是江湖中所謂的「武德」。

Tags: